热闹的夏收:河北小麦主产区,粮仓“重金”收粮
夏至之前,白昼越来越长,村庄里的人们正在为一年里最重要的丰收马不停蹄地忙碌着。这里是河北省玉田县杨家套镇达王庄村,数十万亩麦田开镰收割,忙碌了近十天,已经基本完成麦收工作。
“收好的麦子必须抓紧晾晒,才能按时完成装袋、仓储。这个时间段,必须要抢收抢种,好让下一季的玉米能够按时收获。”达王庄村的种植户王得敏今年70岁,家里几亩麦田的收获工作都需要她和丈夫亲力亲为,他们请来了农机手帮忙操作小麦收割机,自己则手拿镰刀,在麦田中补割。
【资料图】
杨家套镇收麦子现场。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争分夺秒的麦收
连续几日,都是将近四十摄氏度的高温,骄阳高悬头顶,农户们需要在凌晨四点就起床,走进麦田开始作业。连风都是热的,北方的燥热让每个人身上的衣服都紧紧贴在皮肤上,汗不停地往外渗出。
农机车队从南部出发,随着丰收日的规律一路向北。农机很大,人要操作比正常车辆大上两三倍的方向盘,从手腕到整条手臂都需要发力,即便狭小的车厢内有空调降温,阳光还是能透过玻璃把人晒得眼睛发涩。
天气炎热,一位农户躲在车下乘凉。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农机手王得永是达王庄村人,已经见证过六季的麦收,他说:“麦收对农机手的要求很高,特别是抢收抢种的时候,一天下来我们要开着农机跑好几十亩田。”达王庄村谁家有需要,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王得永,他能让小麦收割机走垂直的直线,甚至在一些边角,也能收好。
这是一场需要众人合力的收获。“每一颗麦子都是我们的血汗,我们下地就要把一些边角或者漏掉的麦子收上来。”王得敏几乎把大半生都付出在麦田里,她的背微微隆起,她说,“以前没有机器的时候,就是我们人来收,全村的人都在田里。”
佝偻着腰,镰刀一起一落,再用手给麦子捆个麦结,堆在地里。没有人敢休息。王得敏有一儿一女,全都在外打工,家里的麦田指望着他们两口子,清晨的鸡鸣叫醒他们,深夜的星星照亮他们回家的路。
等待收获的麦子。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小麦收割机发出响声,从尾部喷出被搅碎的麦秆扬在空中。麦秆碎屑扎进人的皮肤里,甚至钻进脆弱的呼吸道,引得喷嚏连连。人往往会被呛得红了眼睛,却只能强迫身体去适应。
一车车麦子装车被运到下一个去处,几十吨、几百吨重的粮食事关中国人的饭碗是否牢牢端稳。王得敏又走到麦田的最远处去了,麦浪滚滚,她小小的个子几乎要被麦田淹没,她晒红的肤色,是每一位中国劳动人民一致的标签。
为保证夏粮的应收尽收,玉田县当地政府也为农户提供相应保障服务。玉田县杨家套镇农业相关负责人尹仲涛介绍:“玉田县开通了五条跨区绿色通道和三个接待站,为农机车队提供保障服务。在接待站我们提供了一些夏日消暑药物和服务,保障农机车手的安全。”
为农机收们准备的物品。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科技种田带动村民致富
今夏,作为河北小麦主产区的玉田县共有48.25万亩小麦丰收,超过千台小麦收割机在田间抢收抢种,亮甲店镇韩家林村小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正马不停蹄进行麦收作业。负责人张小强是玉田县的种植大户,从事农业生产工作已经超过16年。
种植大户张小强。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村庄里近六百亩的土地都让张小强流转来种植麦子和蔬菜。张小强介绍,他成立的合作社是玉田县唯一一家面向大田种植户提供全程托管服务的专业合作社,按照“供种、供肥、供药、耕种、植保、浇灌、收获、销售”的套餐式服务内容,为农户提供服务。
在张小强的带领下,合作社在每年盛夏都能收获一大片麦香扑鼻的田野。张小强是韩家林村内少数拥有新型职业农民证书的职业农民,麦子收获期间,他天天往麦田中跑,观察麦粒的情况。
“搞农业,如果没有热情,就不要去做,因为这行实在是太苦了。”张小强是学习农学专业出身,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做农业已经不能只是靠天吃饭了,要学习农艺,识得新品种,对管理、技术等方面都要了解。”
又是一场急雨,麦田的收获作业暂停了。张小强没有表现出情绪,只是留在麦田里时刻关注天气情况,一旁的收割机等待命令。张小强摘下一个麦穗,用指腹把麦粒搓出来,放进嘴里,细细品味。“嘴巴能判断出麦粒的软硬和干湿情况,这是判断麦粒是否能收获的最直接的方法。”
太阳好不容易露面,一瞬间的功夫就把薄薄的雨蒸发干净,小麦收割机作业的声音从远处传来。
麦收现场。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积累多年种植经验的张小强如今已是科技种田能手,曾受邀到秦皇岛、青岛等地为当地农户授课。他不断学习新的种植技术和知识,他说:“特别是粮食的种植,它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底线,现在我们在做的事情,就是去思考如何在有限的种植面积里,去提高单产。”
张小强的麦田采用了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在田里通过智慧电表的监控,就能实现远程控制浇水,智能灌溉。这套模式是张小强从河南鹤壁、安阳等地实践考察后学来的方式,他说:“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也越来越老了,个体种植户实现不了的智慧农业,由合作社来实现,加入的农户也能增收致富。”
麦香钻进了张小强的鼻腔里,他说:“今年的麦子是我参与研发的新品种,面筋质量好,能够比普通小麦卖出更高价格。”张小强却觉得这远远不够,他说,农产品的品质提升了,下一步还要思考如何为农产品赋值,他用山东寿光的蔬菜做了比喻。张小强说:“很多蔬菜都是拉到寿光卖出去的,因为这里的蔬菜干净、漂亮,一捆捆地堆放整齐,这点给了我启发,我也希望做精品蔬菜、精品粮食,让农户能分到更多的利润。”
热闹的粮仓
从小麦收割机吐出的麦子,一车车会被拉往何处呢?距离张小强的麦田不到五公里的地方,就是王宜松的二十里铺粮仓,周边不少农户都会把自家收来的麦粒交到王宜松这里。
卸下了一车的麦子。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王宜松的粮仓不小,几亩地分成好几块功能区,从公路上拐进土路,三百米就能进入粮仓。第一个经过的区域,就是称重区。载着麦粒的货车经过并熄火停留,地面上的称重设备便能测算出整体重量,之后便可把麦粒卸下。卸下的区域也有讲究,麦粒有高低质量和品种之分,老板王宜松刻意用了两个顶棚把它们区分开来。
之后就是烘干了,麦粒需要先在地面上晾晒两三天,符合干湿度和含水量标准了,才能启用烘干设备。
为这次麦收存粮,王宜松从银行取出了几百万现金,在粮仓边的一个小办公室,把农民一季来所得的辛苦钱送到他们手中。一位在场的种植户刚卸下麦粒,在王宜松的办公室里头坐着闲谈,他脸上带笑说:“王老板人很好,我们合作很多年了,价格公道。”
现场给种植户现金。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王宜松还在忙碌着,他一会取样摆弄着测麦粒水分和克重的机器,一会填写收据,进进出出不下十趟,办公室的椅子都没坐热,下一辆载着麦粒的车子又开了进来。王宜松说:“这阵子是最忙的时候,还不能马虎,一公斤少一分钱都不行。”
金黄的麦粒堆满粮仓,王宜松养在院子里的狗时不时吠几声和来往的人打招呼,农户们的手上不是老茧就是不小心割伤的小口子,他们粘灰的手一遍遍数着换来的纸币,认真又小心地把叠在一起的钱搓开,耳旁传来同村农户的玩笑话,也毫不在意。
农户们的收获都颗粒归仓。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颗粒归仓,麦农们只有把麦粒交给粮仓,夏季的劳作才算完成了大半,王宜松接棒,负责将粮食卖到更远的地方,直到送上人们的餐桌。
没有人敢大喘气停下来休息。紧接着,空出的麦地需要抢播秋季玉米,王得敏的丈夫已经把肥料运到当天上午才收完的麦田里,他把玉米种子和肥料倒进播种机,农机再次启动。“还远没有到休息的时候呢,我们要抓紧时间播种。”王得敏说,“迟播一天,玉米就得推迟十天才能收,这会影响收获和整年的轮作。”
收完麦子之后紧接着种植玉米。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王得敏坐在丈夫的三轮车后头,他们要去运第二批肥料和玉米种子了,不出意外的话,他们将一直工作到深夜,王得敏的嘴也不得闲,念叨着“明早还得起来给地里浇水、后天要完成所有麦子的收获、再过几天要……”不出一会儿,他们的时间表已经满满当当,王得敏和农户们的脑中并没有议事日程的概念,而是习惯把这称作“生活有奔头”。
新京报记者 陈璐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朱名恬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