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东凤:轮椅上“绣”出多彩人生
在盐城东台市西溪景区向东不远处的东坡发绣厂,100多平方米的展厅里,数百件发绣作品琳琅满目,吸引着慕名前来观赏和购买的人们。一名端坐在轮椅上的“绣娘”,正一针一线演绎着发绣的传奇。她就是这家发绣厂的厂长、高级工艺美术师、江苏省残疾人自强模范沈东凤。从19岁那年进入工艺美术行业至今,沈东凤已走过45个春秋,用画笔和刺针“绣”出了多彩人生。
(相关资料图)
“常人做不到的,我也要努力做到”
1959年11月,沈东凤出生于东台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5岁那年,她随母亲去上海看望外婆,在火车上发高烧,双腿发软,无法站立,到上海几家医院治疗都没治好,落下了小儿麻痹症。生性好强的沈东凤哭过、闹过,但残疾已是不争的事实。
到了上学的年龄,沈东凤不要爸爸接送,每天端着小板凳,一步一步挪进学校,从小学一直读完高中。毕业后,她走上工作岗位,用画笔在东台县工艺品总厂谋生。1981年,沈东凤和同厂的姜波组建了家庭。第二年,儿子的出世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更多的欢乐。
命运似乎会捉弄人。1983年5月,沈东凤被确诊为直肠癌,一家人吓懵了。医生告诉她,唯一的办法就是做切除手术。几个月里,她前后做了三次手术,终于从死亡线上拉回来。然而,有一次坐公交,她的拐杖一滑,人重重摔倒在车厢里,腿股骨当场跌断。由于她从小患小儿麻痹症,腿部骨头全是软的,难以治愈,医生只好在她的大腿里安了一块16厘米长的钢板。从这以后,轮椅便成了生活中永远的陪伴。
“身残志不残,做个好学生。常人能做到的,我必须做到;常人做不到的,我也要努力做到。”在工厂里工作的20年里,沈东凤先后做过13次手术。面对厄运,她选择了坚强,把小时候写的作文当成自己人生的座右铭。
下岗后创业,从“绣娘”变成厂长
1998年初,沈东凤和丈夫同时下岗。常年求医问药,这个家庭已是负债累累,再加上夫妻双双下岗,经济困难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想要找一份工作,对于身有残疾且已经40岁的女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想到正面临高考的儿子,想到日后的生活,沈东凤愁得一连几夜都睡不着。她和丈夫连续几天进行市场调研后,决定自主创业,租了一间10平方米的小屋,“东坡发绣店”正式挂牌开张了。
万事开头难。每一幅发绣作品需要若干工序,而沈东凤曾经从事的只是绘画工序,丈夫是搞行政管理出身,不懂得发绣制作,而开发绣店后他俩必须承担起所有的工序。为此,沈东凤向苏州的师傅学习绘画技术。发绣的面料需要拷边,沈东凤从小没有接触过缝纫机,操作缝纫机是沈东凤面临的一大难题。残疾的脚无法用上劲,于是她通过一条腿压在另一条腿上来增加重量,才得以完成这道工序。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她终于制作了10幅小型发绣。
渐渐地,发绣作品从十几天卖不出一幅,到有客户上门预订,沈东凤日渐忙碌起来。1998年8月,美籍华人徐寿全准备到中国做苏绣生意,听说东台有一种发绣比苏绣还要好,就专程赶到东台。他来到东坡发绣店,看了沈东凤制作的产品后大为赞赏,一下子预订了几万元的发绣。沈东凤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鼓起了她创业办厂的决心。她和丈夫一合计,决定招收员工,扩大规模,创办“东坡发绣厂”。
从一名绣娘,转身变为一名经营者,沈东凤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虽然不需要亲自拈针刺绣,但沈东凤和丈夫的工作更忙碌了,身兼厂长的沈东凤负责钩棚、指导发绣、验收产品,丈夫负责装裱配框。
直面竞争,她精品为先
沈东凤不断设计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发绣佳作,“东坡发绣”频频在各类比赛中获奖,产品远销美国、西欧市场,被越来越多的艺术鉴赏家收藏。
1999年,《皆大欢喜》等多件发绣作品代表东台参加北京农业博览会;2002年,参加中国西安(国际)文化博览会交易会;2007年,发绣作品《八骏图》荣获江苏省首届发绣艺术精品博览会金奖;2008年,发绣作品《溪山渔隐图》荣获中国民间工艺精品博览会金奖;2012年,发绣作品《维摩演教图》荣获江苏省残疾人“创之美”金奖;2014年,《板桥兰竹图》等5幅作品在江苏省残疾人书法美术工艺精品推介会上亮相……多年来,沈东凤参加全国各大展会数十次,共获金奖8个、银奖23个、铜奖6个、优秀奖6个。她的公司被东台市人民政府授予“质量信得过单位”。
事业成功后,沈东凤没有忘记曾帮助过她的人。招工时,她首先想到的就是原工艺厂下岗职工和残疾人,先后带过残疾人徒弟12人。她还主动联系东台市残疾人联合会,到15公里外的残疾人培训基地,无偿为他们提供技术上的指导、材料上的帮助,带动更多的残疾人走上勤劳致富的道路。每当厂里的职工需要帮助,她总是带头献爱心。她担任东台镇金墩社区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更是把残疾人的事业放在心上,镇残联为她专门设立了发绣工作室。
(江苏工人报记者徐军霞 通讯员武桂成)
来源:中工网
关键词: